

瑞需兆丰年,祥云飞满天,这里处处充满着节日的喜悦,处处飘洒着浓浓的乡情,今天我们要用喧天的锣鼓、优美的舞姿歌颂甜蜜的生活,憧憬美好的未来!
正月十三,隆化镇北撖片(北撖村、高乔村、大河口村、南卫村、北卫村)社火表演如期进行。这次社火表演有威风锣鼓、秧歌、舞蹈、歌伴舞等不同类型共19个节目,昨日的大雪没能阻止快乐的步伐,今日的降温没能影响热情的洋溢。演出现场高潮迭起,围观群众喜上眉梢,共同度过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元宵佳节。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人逢盛世,金鸡贺岁,在这欢天喜地的美好时刻,让欢快的锣鼓敲起来,共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,共迎新一年隆化镇的大发展!
晋南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,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它击奏多姿、威武雄壮,故称“威风锣鼓”。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、舜时代,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。经过不断发展,终于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气势磅礴,慷慨激昂,粗犷豪放,威武雄壮的“天下第一鼓”。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红红的绸子舞动起来,放飞我们的“隆化梦”,欢快的秧歌扭起来,共建大美隆化、富饶隆化、和谐隆华。
秧歌已有千年的历史,明清之际达到鼎盛。“秧歌”的起源,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、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,为了减轻面朝黄土,背朝天的劳作之苦,所以唱歌曲,渐渐就形成了秧歌;另一种传说是“秧歌”起源于抗洪斗争。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,为了生存,奋力抗洪,最后,取得胜利,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,唱起来,跳起来,抒发高兴的心情,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,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,逐渐就形成了秧歌。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舞起醉人的红绸,我们从2016年走来;敲起震天的锣鼓,我们期待2017年的开门红!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我们常把母亲比作太阳,温暖人心,而春晖——即是阳光,也是母爱。可爱的老妈妈幽默风趣,带来的漂亮演员舞姿优美,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。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国家昌盛,家庭美满,又逢元宵佳节,“手舞足蹈”也许最能表达出我们现在的愉悦之情。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红旱船、绿旱船,红毛驴、黑毛驴,被演员舞得趣味横生,博得了观众阵阵地笑声。
旱船是中国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,逢年过节或庆祝等,陕西、山西、河北境内各地都广为流行,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汉族民间舞蹈。跑旱船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。跑时,表演者中有一名“艄公”划桨引船,在前头带路,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。而乘船者在表演中,往往是走快速碎步,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,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,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。表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大吉大利。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广场舞早已被中国大妈们带出国门,走向世界,这么喜庆的节日怎么能少得了?!它炼得了身体,愉得了心情,上得了台面,去得了广场。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大众艺术啊!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共庆佳节就应该这么有范儿!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舞起彩色的扇子,跳起欢快的舞蹈,挂满由衷的笑容。看,她们一个个多开心啊!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每一个轻盈的舞步,每一个身体的律动,都在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,对未来的憧憬。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迈开律动的步伐,挥舞鲜艳的花棍,打走的是烦恼和忧愁,迎来的是开心和幸福!
花棍秧俗称打花棍,是一种娱乐性的汉族舞蹈形式。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明末清初,花棍秧歌为鼎盛时期,清末至民国为普及发展时期。它不仅是人们节日和喜庆时的娱乐手段,而且发展成为祭神或祈雨禳灾的重要活动形式,到了现代,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,表演形式与内容加入了时代特征。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一年来,隆化镇政通人和,百业俱兴。我们有枣园文化、尧都文化、霸国文化、史伯“和”文化,佛山文化,红色革命文化六大文化等着我们继续弘扬;我们有苹果,小米、西瓜、砂器、豆腐、生炒面六大产业等着我们继续推进。2017年,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!我们坚信,有我们的共同努力,隆化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,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!